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我對如何養小孩的終極解答🧬

 這篇在FB一直被砍超煩,直接貼部落格

這篇很長,而且是我個人對於幾本書的綜合想法,不是單一的讀書心得。

《教養的迷思》書中主要的理論是父母的教養對小孩的社會化幾乎沒有影響,孩子的社會化透過同儕團體完成。小孩子習得同儕的語言和文化,而非父母的,這點可以從移民後代的小孩身上看出來。而小孩和父母的互動,就只是家庭中的互動,不代表小孩和社會團體的互動。

我自己把它整理成示意圖:

➡️ 人類是會在不同的環境、不同人面前表現不同的自我的。

可以把它想像成兩個相連的房間(如圖)

❤️第一個房間是我們的私人關係,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將來長大和伴侶小孩所建立的關係。創傷對這個房間的影響大於另一個房間。
而這個房間的風格、成型取決於我們的遺傳和家庭環境。

🧑‍🧑‍🧒‍🧒而第二個房間是我們的社會自我,也叫做公眾人格或成人人格
這個房間《教養的迷思》作者認為最早三歲起,小孩就開始受到同儕環境的影響了。小孩是透過其他小孩形成團體認同,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孩子而非大人。
這個房間的成型,取決於我們的遺傳和社會團體、同儕環境而非家庭的教養。

在我們成人之後,和多數人的來往、或是職業、工作,展示的都是這個社會自我的人格,也就是你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來的樣子。

疫情時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伴侶都開始在家工作時,很多人都"第一次認識"到了伴侶的另一面,我們的私人人格(第一個房間)是常常和社會人格(第二個房間)不同的。

💬我覺得這解釋了很多事情


在《數據、真相與人生》第二章當中也提到了,從養子女的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人生走向都是基因決定的,父母的教養幾乎沒有影響。唯一有影響的是居住地區,在對的時間點搬到「好區」居住的小孩,成年後收入可以提高12%。

我自己解讀成因為好區提供了較好的同儕環境(不論是學校或社區),而好的同儕環境幫助小孩建構出好的社會自我(第二個房間)。

◼️關於創傷


嚴重的童年創傷會毀滅人生,但更常見到的一種情形是他的第一個房間有困難,但依舊可以維持或甚至表現出傑出的第二個房間(社會成就)。

從集中營生還的普利摩.李維,他遭受到嚴重的創傷,但他依舊成為一位出色的化學家並維持了長期的職業生涯,直到四十年後他選擇結束自己。《你發生過什麼事?》合著作者歐普拉童年並不順利,但這並沒有妨礙她成為優秀的主持人,擁有傑出的成就。《我,刀槍不入》的作者也有不一致的兩個房間,他自述童年遭到虐待但最後加入海豹突擊隊,並達成了驚人的體能成就。但書中也提到了他破碎的感情關係:和同一人結婚離婚兩次;之後又和另一個人結婚,他顯然在第一個房間的私人關係上有困難。

🔳父母能做的


只要不是極端的虐待或忽視(可參考《深井效應》、《你發生過什麼事?》),那麼父母如何養育小孩對於小孩的社會自我幾乎是沒有影響的。唯一有影響的就是替他選擇同儕環境,進好學校或搬到好社區,但小孩的社會化是由小孩自己完成的。

《教養的迷思》中另外提到的就是你無法幫助小孩取得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但父母可以幫助小孩降低被排斥的機率,例如把外表打理好、讓他看起來和其他小孩一樣而不是穿不一樣的衣服等等。


「有人問:「你是說,我怎麼對待我的小孩,都沒有關係嗎?」他們從來沒有問:「你是說,我怎麼對待我的太太(或先生),都沒有關係嗎?」但是情況是相同的。我不認為我對待我先生的方式,會影響他明天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我認為會影響他跟我住在一起時快不快樂,或是我們是否仍是好朋友。」

──出自《教養的迷思》



你怎麼對待你的小孩,不會影響他的將來成就,那是第二個房間的事。但會影響到你跟他的關係,他長大之後跟你的感情好不好。作者想要表達的應該是這個。

🔘遺傳和創傷


最後我想說一點我知道的例子,由於我自己是家屬去年又寫了一本關於這個的書。我對於228或是政治受難者家庭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認識。有一些家庭,醫師男主人死亡後在經濟上或是社會上都可以說是橫遭困境,他們要面臨的困難絕對比其他普通收入的家庭來的多。

但就我所知,很多這樣的家庭,他們的小孩還是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後代當醫師的還是很多。我會認為這些站起來的力量來自遺傳而非環境,人死了但DNA還在,而這影響到社會自我成就。

去年在中研院的研討會,同樣訪問了很多受難者和家屬的許雪姬老師和我說我的書她看完了,在她的訪問當中她也看到了非常多的二三代衝突,我不是單一個案。

我認為創傷帶來的影響會先在第一個房間,私人關係的部分,只要它沒有大到壓垮一切(像普利摩.李維),那第二個房間還是可能會正常運作。

創傷和世俗的成就是可以並存的,就像很多人失戀還是可以照常上班,因為這兩個房間不是完全重疊的。

✔️結論


小孩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基因遺傳就佔了大部分!他是蘋果就是蘋果、是橘子就是橘子,父母後天教養能做的有限。

他就是一個我很愛的人,用我想要愛他的方式去愛他就好了。養小孩就是享受與他同行,享受心愛的人在身邊一起生活的日子。不用擔心太多,因為擔心也沒用。

而跨文化認同的部分,他需要的是同儕。我還是會盡可能讓小玫瑰回台時可以去台灣的小學上課,將來二號也希望他能在上學前有機會就讀台灣的幼兒園一段時間。現在倫敦也有一些假日的中文營隊,沒有回台灣的日子就送小玫瑰去這些營隊用中文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吧!

其他一些我個人從書中證實並且會考慮實行的策略還有:

🏫慎選學校!


既然同儕團體是小孩社會化的關鍵,我們能做的就是幫他選擇和我們價值觀最相近的家庭的小孩作為他們的同伴。當多數的孩子都來自於家長重視學業的家庭時,團體的價值觀自然也會重視學業。我們選擇讓小玫瑰去私立學校,他的同學們也都是來自家長重視小孩教育、願意也有能力付私校學費的家庭。

另外可以幫助他的就是盡量從眾,不要特立獨行增加他社會化的難度。扮裝日別人都扮裝我們就扮裝,以前小玫瑰幼稚園會給冰棒,大多數小朋友都吃我們就跟著吃。小玫瑰沒有食物過敏我也不會要求學校需要避開哪些食物。

👦🏻關於男孩

👉如果是可以延後入學的夏天寶寶,那我會看他在入學年齡時的身高考慮是否延後入學。男孩青春期時的身高和他在同儕團體的地位中有正相關。晚一年入學他會是班上年紀較大的,長得比同年級的小孩高的希望會大一些。當然,身高大多數是遺傳,後天能做的就是確保他成長過程中有充足的睡眠和運動。

👧🏻至於女孩


👉當一個團體中有男孩和女孩時,居於領導地位的常是男孩。如果要培養女孩有領導力的話,在青春期前讓她處在女孩的團體中她會比在混合性別的團體中更有機會成為領導者。而女孩的身高對於她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沒有影響,但外表吸引力與在男女合校中的女孩自尊密切相關,而女校的女孩外表吸引力相對不重要。女孩生理上的成熟並不會給女孩帶來較高的地位,但美麗會。美麗我們無法控制,但如果是女孩的話,延後入學也許不會對她帶來任何益處,但我有女兒的話會傾向讓她讀女校。關於青春期的美麗,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有需要的話就去做牙齒矯正,有青春痘的話好好治療。

#我的玫瑰花讀書筆記
圖片來自AI生成

📚相關書籍清單:
《教養的迷思》https://moo.im/a/268xDT
《深井效應》https://moo.im/a/48tEUX
《你發生過什麼事?》讀墨沒有這本
《數據、真相與人生》https://moo.im/a/9djAMY
《春日的偶遇》https://moo.im/a/5eFGJN
《如果這是一個人》https://moo.im/a/7bgkEG
《滅頂與生還》https://moo.im/a/1klnvL
《我,刀槍不入》https://moo.im/a/cjCRX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